本帖最后由 倪大夜 于 2015-8-29 18:08 编辑
花语然 发表于 2015-8-28 20:00
三 个。。被屏蔽。。。
我去。。
浪漫中元节怎成简单粗暴“鬼节”
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天黑之后就到了一年一度“七月半,鬼乱窜”的时刻。关于农历七月十五,除了“鬼节”这个简单粗暴的称呼外还有“中元节”、“盂兰盆节”的叫法。
在我们每个人的印象里,这个盂兰盆节最初的作用似乎和清明节有点像,是用来祭祀祖先的,但今天人们谈起“七月半”,第一个想到的多半是在这一天关于“鬼”的各种恐怖传说。
为什么一个祭祀的节日会成为一个有恐怖色彩的“鬼”节?而人们又为什么挑中了中元节,而不是与之相似的清明节来过“鬼”节?今天壹读君(yiduiread)给大家讲讲不恐怖的“鬼”故事。
百鬼不侵的值班壹读君 | 李秋韵
七月半:一个儒释道都喜欢的日子
“七月半”是俗称,不同的名字背后有着不同的来历。
佛教经书记载佛祖弟子看见自己过世的母亲在地狱里受苦,如倒悬一般难受,佛祖指点其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以佳肴供养僧众以救母,而“盂兰盆”由梵文音译而来,意思就是“解救倒悬之苦”。后梁武帝奉佛教为国教,以施斋、放灯等宗教活动为主的盂兰盆节流传开来。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也有关于七月半的传统。道家有“三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元”则分别是“三官”的生日,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而生日在中元节的地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分辨善恶,如果人们在这天努力诵经把地官哄开心了的话,“囚徒饿鬼,当时解脱”。于是道家对于亡灵的祈祷、诵经、礼忏等活动也就定在七月半这一天。
△元朝时盂兰盆道场里超度亡魂的情景
民间受儒家影响,有丰收后祭祀祖先、祈求来年好收成的**俗,七月中旬正好是夏收过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儒家的敬祖孝悌、道家的三元之说,在佛教盂兰盆节“救母于倒悬”“超度亡魂”的观念传入中国后开始融合,农历七月十五日也就渐渐适应了儒释道和民间需要成为了祭祀祖先鬼神的重要节日。
最早,放河灯的中元节是一个浪漫的日子 唐朝后期“中元”已成为固定节名,道风炽盛的宋代弥漫神鬼信仰,与鬼灵有关的中元祭祀仪式在民间影响广泛,与盂兰盆会一道成为七月十五的重要节俗内容,唐宋之后的中元节俗有了三大主干内容:祀先、礼佛、敬道。
有意思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僧、道、俗三家都是在各自的活动范围内传承中元**俗,《武林旧事》讲道:“七月十五日,道家谓之‘中元’,各有斋醮等会。僧寺则于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
但不管中元节俗多么丰富,礼敬亡灵是其唯一主题。民间相信这天地府大门打开,祖先会返家探望后人,所以备物祭祖。与清明不同的是,中元不仅顾及自家祖先,既然有佛家、道家的加入,其关注重点更多是在“普度亡魂”,比如,盂兰盆会中有一项叫做“放焰口”的活动,僧人诵经做法、挥洒米粮净水,就是在为孤魂野鬼施食。
中元最广为人知的一项活动大概要数放河灯。民间认为上元是人节,人陆皆阳所以要在陆上张灯,而中元是鬼节,鬼水为阴,要在水里放灯为亡魂引路。若河灯沉没代表一个游魂已经投胎转世,如果灯飘得很远或者靠岸,就代表亡魂到了彼岸极乐世界。
实际上,人们往往趁这个日子尽兴游玩。明代文学家张岱的名篇《西湖七月半》中有过极生动的记载,有楼船箫鼓,有名娃闺秀,有名妓闲僧,摩肩接踵,看月游湖,在十里荷花中,直到东方将白。
参考文献 杨思民:《论中元节的形成、发展及文化价值》,《贵州文史丛刊》1991年02期 萧放:《亡灵信仰与中元节俗》,《文史知识》1998年11期 张小军:《驯鬼年代:鬼与节的文化生态学思考》,《民俗研究》2013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