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逍遥叟 于 2015-3-7 21:08 编辑
第二章 深山习武
却说这罗浮山又称东樵山,乃百粤群山之祖,被道家颂为“第七洞天” “第三十二泉源福地”,“广袤二百五十多里, 大小山峰四百三十二个,流泉飞瀑九百八十多处,悬崖怪壑,乱石丛林,形态各异,气象万千。”
曙色熹微,东方渐渐露出了鱼肚白,在罗浮山绝顶飞云峰上,站着一个身穿白色紧身衣裤的十九岁的少女,面对着罗浮云海,正在练一种名叫“云髦三舞”的内功。
罗浮云海名闻遐迩,白云如波,浩浩无际,登罗浮有如泛海,有一首古诗说:
霃霃太古云,至今未开辟。山气日汹涌,随风湎精液,触石生洪波,微茫在咫尺,登山若浮海,舟航即轻策。浮山复浮去,与罗万里隔。仅余玉女峰,娟娟在肘腋。
更奇的是罗浮“云斗”。天晓时云如万箭从石窍崖隙中飞涌而出,遇风则彼此激烈相射,如两军战斗。每当这时,只觉四山摇荡,风雨驰骤,岩岫漂流,乍远乍近,乱峰浮泛,日光隐隐如五色绮罗,云云变怪,蔚为奇观。
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在罗浮山修炼时,被飞云顶的云海所激动,所启示,模仿着云海奇观,创造了内功“云髦三舞”和“天遁剑法”。这不过是一种神仙附会之说,实则,晋葛洪在罗浮山写的《抱朴子内篇》中就提出了炼丹行气的理论,并创立了龙导、虎引、熊径、龟咽、茑飞、蛇屈、鸟伸、猿据、兔惊等内功修炼的名目,后来,罗浮山一位不知名的道士根据葛洪的理论,观察云气之变幻,创造了“云髦三舞”的基本招式。明初,一位从何南嵩山少林寺来 罗浮山避祸的和尚偷学了这种内功并加以发展,才有了完整的炼功套道。“云髦三舞”既吸收了道家守一、行丹之功, 又有佛家禅修、练气之力,刚柔并济,天下独步。
只见那站在飞云顶上的少女两手环抱于胸前,掌心与乳心相对,两腕塌沉,屈膝半跪,全身稳沉,有如险岭峻峰凭任云雾汹涌围绕而岿然不动,她两手轻柔,宛如怀抱一片彩霞;双目凝聚,心不旁移,用意静处,渐至“心身两忘”的境界,正是:
两手抱云,柔极而刚
守我内门,无敌能伤
这个少女就是十四年前,梅花庵主慧可从许虎手上救下来的姑娘李若竹。十四年来,她跟着慧可苦练内功“云髦三舞”,“天遁剑术”和拳术“地术犬法”。李若竹内慧于中,颖悟过人,接受能力极强,尤其是她非常刻苦,无论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雾,她从没有停过一天,已经练得内功深厚,身轻似燕,剑术楮妙,拳法无敌。她在山顶的茅寮之中 能靜坐达旦,面无倦容,用二指倒立,能坚持一炷香燃尽,身子不摇不颤,正所谓“夺尽天地冲和云运,阴阳化机之妙”。 飞云峰附近有个夜乐池,有一种十分奇特的内然现象, 每到夜静更深,池中便传出种种悦耳的音乐之声。乐声初 起,好似一支长笛在领奏,笛声时而嘹亮悠长,宛如鸽哨凌空,鹤声长唳;时而低回婉转悱恻缠绵,宛如秋水呜咽,催人泪下;过了一阵,忽然急管繁弦,丝竹齐奏,曲调欢快流畅,如淙淙春水,似风过桃林,红波翻滚,花雨纷缤;又过了一阵,鼓声隐隐,雷声沉沉,骤然间烟尘大起,万马齐奔,刀剑撞击,喊声整耳。夜越深越沉,乐声越火越响,使人恍如置身琼楼仙阁,神游天外。
夜乐池为什么会有乐声?当地流传着一个优美的神话。传说大禹治水时,天帝送了个石匣给他,每当他劳累过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打开石匣,便奏出种种乐声,大禹听了,立刻恢复了勇气,增添了力量,又去治水。他将天下洪水都赶进了大海,便将石匣留在罗浮山飞云顶,变成了夜乐池。
李若竹很兴欢这段神话,也爱听那夜乐池中的乐声,她觉得那乐声能给她解除疲劳,增添力量。她常常随着乐声舞剑,剑术舒缓有致,节奏分明,不但有对敌之功,且有观赏之妙,有如紫电飞空,银光匝地,云飞汹涌,彩雾弥沒,将全身都封闭起来。
日上三竿,若竹结束了晨功,边擦着脸上的汗珠,边向山下走去。
清晨的罗浮一片青黛,草叶上露珠闪闪,枝头上鸟雀啁啾,一路上只见万石叠岫,千溪乱声,茂林修竹,怪树飞瀑,隐天蔽日,蒙雾窣烟。她涉过飞珠跳浪的白鹤溪,转过一平 如镜的玉珮潭,去到玉珮潭东面的梅花庵了。
相传数百年前,有一个名叫素月的女尼爱梅如命,一生手植了数千株梅树在庵子周围,大旱年间为了担水救梅,累得吐血而死。春天,梅花雪白一片,如烟似雾,梅子成熟时,落梅满地,牛踏成泥。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写诗赞美道:
罗浮山下梅花村,玉树为骨冰为魂,纷纷初疑月上树,耿耿独与参黄昏……
梅花庵就掩映在这一大片梅林之中。
慧可正在梅林中锄草。她穿一件褐红色的僧袍,挽着袖子,佛珠在胳膊上。她已经六十余岁,虽说已经老年,又经 多年清心寡欲的修炼,脸上仍然残存有秀丽之气,尤其是那双入鬓的长眉,细而弯的美目,转瞬有神。
慧可俗家姓辛,人称辛十二娘,福建泉州人氏,是南宋大诗人辛弃疾的后人。祖籍山东的辛弃疾曾在福建作过官, 便在当地留下一脉。泉州也有个少林寺,慧可的哥哥义净曾在少林寺出家为僧,后来还俗回乡授徒,慧可也跟着哥哥学习武艺。慧可的未婚夫于清柯是泉州反理学大思想家李贽。(李卓吾)的学生,同李贽一起被捕入狱,李贽在狱中自杀。慧可与义净曾劫狱搭救于清柯,劫狱不成,于清柯被秘密处死。明朝廷行文天下捉拿慧可同义净,兄妹二人逃上罗浮山,改姓埋名,削发出家,慧可落在梅花庵,义净落在华首台。梅花庵老尼缘觉将“云髦三舞”和“天遁剑术”传授给了慧可,慧可又传授给了若竹。
慧可边锄草边向飞云顶方向张望着。她在等待若竹归来。十四年来,她同若竹相依为命,情同母女,若竹是她的心上明珠,是她的安慰。这些年,在这个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的野庙里,如果没有这个小姑娘同她为伴,她真不知自己的日子该怎么打发。她没有让若竹落发,她心中有个秘密的 愿望,随着若竹一天天长大,这个愿望也一天天逼近了,她的心估一天比一天矛盾。当她看到若竹手提宝剑,蹦蹦跳跳钻进悔林时,她的脸上露出了既欢欣又酸楚的笑容。 李若竹已经是个成熟的少女了,身材苗条而又匀称。她象一株清晨带露的玉兰花,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淡雅的美。她仍然没脱孩子气,远远就叫了一声:“师父!”跑过来,抓住锄头柄说:“给我,我来锄!”
慧可伸出手,慈爱地为若竹擦了擦额角上的汗珠,说:“今天就不锄了。你师伯方才派人来送信,说从嵩山少林寺来了一位云游高僧,名叫义玄,今天在首台说法,讲解《大乘愣伽经》,他还知道许多天下的消息,机会难得。你快去用饭,饭后我们就到华首台去。”
“哎!”若竹高兴地答应一声,提着剑,扛着锄头,同师父一起回了庵堂。
梅花庵是间小小的庵堂,一排三间瓦屋,中间供奉普观世音菩萨的泥塑像,像前是香案、香炉、蜡扦、钟磬、木鱼等物。左右厢是慧可和若竹的卧房。师徒的房里都是一床、一桌、一椅,连镜子都没有,若竹早起就到玉潭水梳妆,那是个天然的大镜。慧可房里正面墙上挂着一幅字画,草书陆游的一梅花词。慧可觉得,这首词好象是陆游专为她写的, 她以深山野梅自况,每每读起这首词来,常常引起一阵阵的激动和心酸,热泪涌上眼眶,连声音都也哽咽了。
师徙俩的案头都堆满了经卷和诗稿。慧可是辛弃疾的后人,把辛弃疾象神一样崇拜,更喜欢稼轩长短句,在礼佛、诵经之余,手捧辛弃疾的诗词,曼声吟哦。她还用辛弃疾的诗词给李若竹开蒙,教李若竹认字。她每教若竹一首诗词,便讲一段辛弃疾的故事。
这些故事,是那样动人心魄,是那样壮怀激烈,在若竹心里留下了一生也难磨灭的印象。通过这些故事,她知道辛 弃疾是山东济南人,幼年时就立下了抗金救围的壮志,刻苦读书习武,后來在家乡四凤闸组织乡勇起义,投奔到抗金义 军耿京旗下,砖战南北,立下了赫赫战功。起义失败后辛弃 疾投奔南宋,他曾写过《美芹十论》给孝宗赵慎,激励赵慎誓师北伐,“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 一时为仁人志士所传唱。可惜,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振作,主和派掌了朝政,辛弃疾得不到重用。他登上北固山,面对万里长江,遥望那沦陷已久的中原故土,发出了怀古伤今的千古绝唱: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直到死,他还举剑高呼:“杀贼!杀贼!”
若竹暗暗下着决心:自己长大了,也要作一个象辛弃疾那样的人。
饭后,师徒二人换了衣服,若竹背上宝剑,锁好了庵门,便向华首台走去。 梅花庵离华首台十多里地,要翻两架山,过三条水。若竹在深山中长大,慧可在武艺上对她要求很严,在生活上却任她的性儿,这个姑娘完全没有那个时代闺中少女的忸怩之态,她象一棵长在旷野里的小松树一样,自由自在地向四面八方伸展着自己的枝叶。一路上她口中不闲,唧唧呱呱,又说又笑,蹦蹦跳跳,惊得山雀乱飞,蚱蜢四跳,慧可却微笑着随住她的身后。她是个出家多年的尼姑,心中却藏着那么多俗家妇人的慈爱。 当她们走到第二条溪水附近时,忽听前而河滩上一阵 “叮叮噹噹”的刀剑撞击声,粗重的喘息声,喊杀声。慧可吃惊地说:“怪呀,在这荒山野岭怎么会有凶杀之声?”
她们又走前走了几步,拨开树丛一看,只见溪水对面的河滩上,有两个手使铁鞭的人,围住一个使剑的人正在恶斗。那个使剑的个子高大彪悍,可是,他已经满身血迹,脚步凌乱,手中的剑也被砍缺了,可他仍然在拚死抵抗。 忽然,使剑的刚刚格开一把单刀的攻击,使铁鞭的一个盘龙绕柱,击中了他的腰,他一个趔趄,另一把单刀已照他的腹部戥去,躲在树丛中的若竹惊得“啊!”的一声。路见不平,怎能不救?但不知他所救何人?
|